夏末秋初,仍然是蚊虫叮咬的好季节;
也是虫媒传染病容易发生的季节。
带你了解虫媒传染病之一
——登革热
登革热是什么?
由登革热病*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一种以发热、皮疹和全身疼痛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通常在夏秋季节高发。
伊蚊又是什么?
伊蚊,是一种蚊科库蚊亚科伊蚊属昆虫,伊蚊属蚊虫通称伊蚊。分布于全世界,是蚊科中最大一属,近种,中国有余种。已证明为登革热媒介的蚊类包括: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赫布里底伊蚊、波里尼西亚伊蚊、盾纹伊蚊和中斑伊蚊。中国的伊蚊主要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伊蚊是一种中小型黑色蚊种,有银白色斑纹。腹部背面2-6节有基白带。
传播途径
1.伊蚊叮咬了感染登革热病*的人或动物。
2.病*在伊蚊体内大量繁殖。3.伊蚊叮咬健康人。4.人感染病*后,一般3-14天发病,通常5-8天。
临床表现
突发高热:一两天内体温可升高至39℃~40℃,体温常持续一周不退。体痛:感到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和骨骼痛。发红:脸部、颈部、胸部及四肢皮肤发红,貌似“酒醉状”,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皮疹:以麻疹样和出血性皮疹为主,不高出皮肤。其他:疲劳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
问与答问:登革热有疫苗来预防吗?或者有特效药治疗吗?
答:目前没有效疫苗可以预防,也没有登革热特效治疗法,只能对症治疗。所以我们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疾病加重。
问:登革热可以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吗?
答:不能。是通过蚊子(伊蚊叮咬)间接传播。
问:人群对登革热普遍易感,但感染后是否全部人都会发病呢?答:部分人会发病。
问:是否退热后就没事了?答:退热后仍存在病情恶化的风险,一旦出现腹部剧痛、持续呕吐、皮肤红色斑点、口鼻出血、呕血便血、嗜睡易怒、皮肤湿冷、呼吸困难等症状时,提示需要紧急护理,应立即返回到门诊或急诊。
易感人群
全人群普遍易感!!!
人们在感染后会获得对同型病*较为持久的免疫力(一般为1~4年),但对异型病*仅能获得数月的短暂免疫力。
高危人群
1.二次感染者;
(第二次感染时,症状普遍比第一次严重和危险)
2.伴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肝硬化等基础疾病者;3.老人、婴幼儿、孕妇;4.肥胖或严重营养不良者;
预防措施
01
防蚊
(1)清除垃圾,消除卫生死角。
(2)翻盆倒罐,清除或翻转倒置庭院中废弃的容器、瓶子、罐子,饮用水容器加盖封口。
(3)填塞外环境中的竹筒、树洞,防止积水,废弃轮胎放在避雨的场所或者遮盖防积水。对外环境中不能清理的水体,必要时撒施灭蚊杀虫剂。
(4)登革热疫区人群要做好个人防护,尽量穿长袖衣裤,减少暴露,避免蚊虫叮咬。
(5)使用蚊虫驱避剂,按照说明书的使用方法涂抹于皮肤的外露部位,或直接在衣服上喷洒。
(6)避免在媒介伊蚊活动的高峰时段外出,早晨或傍晚工作或外出时注意个人防护,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7)家庭中提倡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物理措施防蚊。特别是婴儿床和婴儿车。
02
灭蚊
在家中使用杀虫剂灭蚊时,要按照产品的说明进行操作,避免儿童接触。
防蚊灭蚊,不仅可以预防登革热,还可以减少感染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80多种传染病的危险。
特别提醒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多个国家和地区(亚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国、巴西等较为严重。
从东南亚等地回国的人员,应主动配合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做好入境检疫工作,如实填写健康申报卡。
入境时,有发热、皮疹等症状的人员应主动将患病情况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并配合卫生检疫部门开展调查及相应医学检查。如果回国后14天内,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主动向医护人员告知近期旅行史以及在当地的蚊虫叮咬史,以便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要记得防蚊、驱蚊哦!
(本文综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杭州疾控等)
永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隶属于县卫计局的事业单位。主要工作职责有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公益性卫生服务;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相关的监测技术等科研、培训;开展公众的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指导;负责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的调查;负责全县疫苗的使用管理、技术指导及效果分析等13项内容。
:永嘉县北城街道环城西路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