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医药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景宁畲族自治县以及福建、江西等省的部分山区,引起防病治病多以青草药为主,因此又称“青草医”。
追古溯源,隋唐时期,畲族地区气候炎热、多雨潮湿,瘴气流行,极易引发疟疾、结核病、丝虫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妇女病等,严重威胁着畲族群众的身体健康。而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畲族迁徙区域的变化,民间将身体不适、精神不爽等夏暑之际易发的热症统称为“痧”,这种“痧气”致病说也随之开始流行。古之“瘴气”,今之“痧气”,皆为热*,民间治疗多以清热解*药为主,强调“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辩证施治法。
畲族清热解*药材以植物为主,随采随用,讲究新鲜。为预防疾病,畲族人民家家户户都会自备一些青草药,自用或互相馈赠。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畲族人民开发利用了数百种植物药源,还采取了对野生药进行栽培、兴办药场、房前屋后或庭院内栽种等措施。他们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防病治疗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与中医药渊源相通的畲族医药。
此外,畲医擅长外疗。外疗强调新旧伤与轻重伤按时辰辨证治疗。同样喜欢以青草药为主,辅以动物内脏或肌肉治疗,取其通络活血的特点,以达到恢复健康的目的。
除了疗伤治病,畲族民间更强调以食为补,历来广泛流传着“九药不如一补”的说法。例如,畲族群众在四季更替或节气转换时,常采药备于家中,根据节气变化,选择凉热属性之家禽或动物(通常宰杀鸡、鸭、兔或羊等,也用狩猎之物)配以青草药炖服,以补益身体,消除疲乏,增强体力,效验显著,这充分体现了畲医以食为补的观点。
畲族医药在年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千百年来,传统的医药文化饱含着畲族人民的智慧,在时代的洪流中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