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感染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头条丨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盘点
TUhjnbcbe - 2021/2/5 3:23:00
碳小烯:年度诺贝尔生理学、物理学、化学三大自然科学奖项均已出炉,小烯为大家做个整理盘点。年诺贝尔三大自然科学奖项颁发给了包括中国、爱尔兰、日本、加拿大、瑞典、美国6个国家的8位科学家。最年长的获奖者为85岁,最年轻的获奖者56岁,获奖者平均年龄达到74岁。看来除了学术水平高超以外,长寿也是获得“炸药奖”的一个要素。一、生理学奖或医学奖方面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颁发给中国药学家屠呦呦(YouyouTu)和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C.Campbell)、日本药物科学博士大村智(Satoshiōmura)。需要注意的是,这三位科学家并不是均分诺贝尔生理学,屠呦呦获得一半,另外两位科学家获得一半。颁奖词节选寄生虫感染导致的疾病长期以来困扰着人类,也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寄生虫感染的问题在世界最贫困人群中尤其突出,已经成为提升人类福祉与健康水平的一大障碍。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发展的新疗法革新了我们对于一些最具破坏性寄生虫感染病的治疗手段。屠呦呦从中国医学古籍中寻找对抗疟疾新型疗法的灵感。最终她注意到一种植物*花蒿中的提取物可能具有药用潜力。随后屠呦呦发展了一种提纯方法,并得到了青蒿素,这种药物被证明对于疟疾疾病具有高度有效性。每年全球约有2亿人感染疟疾,而青蒿素已经在全球各地得到广泛应用。在联合疗法中应用青蒿素后,总体上它将疟疾的死亡率降低超过20%,而在儿童身上,这一数据则是30%。仅在非洲一地,这就意味着每年挽救超过10万人的生命。屠呦呦出生于年,中国公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系,从年至年她是助理教授,年后一直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教授。年获得了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一种新药阿维菌素(Avermectin),这种药物的衍生品已经极大地帮助降低了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的发生率,并且已经显示出对其他类型寄生虫感染的有效性。阿维菌素衍生的药物伊维菌素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应用。伊维菌素对于多种寄生虫病均显示良好疗效,减少药物副作用并免费向全球供应。伊维菌素对于改善全世界各地感染了盘尾丝虫病以及淋巴丝虫病的数百万患者的健康福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改善全世界最贫困人群健康方面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威廉-坎贝尔年出生于爱尔兰,年获得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学士学位。年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获得博士学位,年至年,在默克研究所进行治疗性研究,年至期间作为分析研究和开发部门的高级科学家和主任。目前威廉-坎贝尔是美国新泽西州德鲁大学麦迪逊分校的名誉研究员。日本药物科学博士大村智出生于年,日本公民,年获得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年获得东京理科大学化学博士学位。从年至年,聪大村在Kitasato研究所担任研究人员,年至年在Kitasato大学担任教授。至今仍然是Kitasato大学名誉教授。

二、物理学奖方面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Kajita)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B.Mcdonald),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颁奖词节选中微子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它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微子都被认为不具有质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发现证明了中微子振荡现象,揭示出中微子无论多小都具有质量,这是粒子物理学的历史性发现。这两名获奖者的研究对证明中微子改变特征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引发这种物理变化需要中微子具有质量,他们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物质内部运作的理解,并能提升对宇宙的认知。梶田隆章在15年前介绍了某种中微子从宇宙到达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的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途中,其特征会出现两种转变。梶田隆章年出生于日本埼玉县,在东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曾在一流物理学家小柴昌俊、户塚洋二门下学习,现为东京大学教授,任宇宙线研究所所长,曾于年获得日本物理学最高奖“仁科芳雄奖”。梶田隆章的博士生导师小柴昌俊,曾在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小柴昌俊的博士导师朝永振一郎,是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麦克唐纳则同时证明了不同种类的太阳中微子在抵达地球途中会相互转变种类。

麦克唐纳年出生于加拿大悉尼市,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后加入加拿大女王大学,目前任女王大学研究主席和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研究所主任。年,麦克唐纳和已故的户塚洋二被授予富兰克林奖章。

三、物理学奖方面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瑞典的托马斯·林达尔(TomasLindahl)与美国的保罗·莫德里(PaulModrich)和土耳其的阿齐兹·桑贾尔(AzizSancar),以表彰他们对于DNA修复机理的研究。

颁奖词节选

脱氧核糖核酸,俗称的DNA。人类几乎每个细胞里都有DNA,它们编码了人体全部的遗传信息。一个细胞里的DNA全长超过2米,人体内所有的DNA加起来可以往返地球和太阳之间次。这么多DNA,全都是从一开始受精卵里那两米长的DNA复制来的。所有化学进程都是不精确的,这几十亿次的复制之后早就应该错得没边儿了,何况细胞还在每天承受活性分子和辐射带来的损伤。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活得还挺好,基因也没有变成一堆乱码。这一神奇的成就是怎么实现的呢?答案是,我们体内有一群蛋白质专门负责看管DNA。它们持续不断地校对基因组,发现损伤就立刻着手修复。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就是发现这一修复机制的化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继续深入了解细胞运行系统提供了重要突破,这些知识可以被广泛应用,例如,发展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上世纪70年代初,科学界认为,DNA是种非常稳定的分子。但托马斯·林达尔认为,如果按照DNA的衰减速率,地球生物的循环往复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个观点支撑引导下,林达尔发现了一个新的分子运行机制——碱基切除修复,这种机制可以抵消DNA的消亡。

托马斯·林达尔出生于年1月28日。瑞典医学家,专门从事癌症研究。他是挪威科学和文学研究院的成员。年,他因对RNA修复的研究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勋章,年获科普利奖章。他在年获得博士学位,年从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去普林斯顿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移居英国后,他于年加入了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现在的英国癌症研究中心)作研究人员。

保罗·莫德里奇演示了在细胞分裂时的DNA复制过程中,细胞是如何修复错误的。这种机制,错配修复,可以将DNA复制期间的错误率降低一千倍。修复系统的先天性缺陷是已知的,比如,导致结肠癌遗传变异。

保罗·莫德里奇是杜克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杜克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DNA错配修复。

齐兹桑贾尔的研究已经清晰地展示出了核苷酸切除修复过程,即细胞用于修复紫外线损伤DNA的机制。对于那些天生具有这方面缺陷的人们,在阳光下暴露会患皮肤癌。细胞还利用核苷酸切除机制来修复由致突变物质等其他因素引发的缺陷。

阿齐兹·桑贾尔年生于土耳其萨武尔,生物学家,专门从事DNA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生物钟方面的研究。他花费时间最长的研究涉及光解和光激活的机制,对这些机制的探索已有近20年时间,直接观察到了光解酶修复胸腺嘧啶二聚体的过程。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本部分内容源自:新华社、Nobel

1
查看完整版本: 头条丨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