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物理学奖方面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日本科学家梶田隆章(TakaakiKajita)和加拿大科学家阿瑟?麦克唐纳(ArthurB.Mcdonald),以表彰他们在发现中微子振荡方面所作的贡献。颁奖词节选中微子是宇宙中的最基本粒子之一,以接近光速运动。它不带电,可自由穿过地球,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十分微弱,被称为宇宙间的“隐身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微子都被认为不具有质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发现证明了中微子振荡现象,揭示出中微子无论多小都具有质量,这是粒子物理学的历史性发现。这两名获奖者的研究对证明中微子改变特征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引发这种物理变化需要中微子具有质量,他们的发现改变了人类对物质内部运作的理解,并能提升对宇宙的认知。梶田隆章在15年前介绍了某种中微子从宇宙到达位于日本本州岛中部的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途中,其特征会出现两种转变。梶田隆章年出生于日本埼玉县,在东京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曾在一流物理学家小柴昌俊、户塚洋二门下学习,现为东京大学教授,任宇宙线研究所所长,曾于年获得日本物理学最高奖“仁科芳雄奖”。梶田隆章的博士生导师小柴昌俊,曾在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小柴昌俊的博士导师朝永振一郎,是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麦克唐纳则同时证明了不同种类的太阳中微子在抵达地球途中会相互转变种类。
麦克唐纳年出生于加拿大悉尼市,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他曾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后加入加拿大女王大学,目前任女王大学研究主席和萨德伯里中微子天文台研究所主任。年,麦克唐纳和已故的户塚洋二被授予富兰克林奖章。
三、物理学奖方面
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瑞典的托马斯·林达尔(TomasLindahl)与美国的保罗·莫德里(PaulModrich)和土耳其的阿齐兹·桑贾尔(AzizSancar),以表彰他们对于DNA修复机理的研究。
颁奖词节选脱氧核糖核酸,俗称的DNA。人类几乎每个细胞里都有DNA,它们编码了人体全部的遗传信息。一个细胞里的DNA全长超过2米,人体内所有的DNA加起来可以往返地球和太阳之间次。这么多DNA,全都是从一开始受精卵里那两米长的DNA复制来的。所有化学进程都是不精确的,这几十亿次的复制之后早就应该错得没边儿了,何况细胞还在每天承受活性分子和辐射带来的损伤。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活得还挺好,基因也没有变成一堆乱码。这一神奇的成就是怎么实现的呢?答案是,我们体内有一群蛋白质专门负责看管DNA。它们持续不断地校对基因组,发现损伤就立刻着手修复。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表彰的就是发现这一修复机制的化学家。他们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继续深入了解细胞运行系统提供了重要突破,这些知识可以被广泛应用,例如,发展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上世纪70年代初,科学界认为,DNA是种非常稳定的分子。但托马斯·林达尔认为,如果按照DNA的衰减速率,地球生物的循环往复是不可能存在的。在这个观点支撑引导下,林达尔发现了一个新的分子运行机制——碱基切除修复,这种机制可以抵消DNA的消亡。
托马斯·林达尔出生于年1月28日。瑞典医学家,专门从事癌症研究。他是挪威科学和文学研究院的成员。年,他因对RNA修复的研究被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皇家勋章,年获科普利奖章。他在年获得博士学位,年从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随后去普林斯顿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做博士后研究。移居英国后,他于年加入了帝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现在的英国癌症研究中心)作研究人员。
保罗·莫德里奇演示了在细胞分裂时的DNA复制过程中,细胞是如何修复错误的。这种机制,错配修复,可以将DNA复制期间的错误率降低一千倍。修复系统的先天性缺陷是已知的,比如,导致结肠癌遗传变异。
保罗·莫德里奇是杜克大学生物化学教授,杜克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年获得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DNA错配修复。
齐兹桑贾尔的研究已经清晰地展示出了核苷酸切除修复过程,即细胞用于修复紫外线损伤DNA的机制。对于那些天生具有这方面缺陷的人们,在阳光下暴露会患皮肤癌。细胞还利用核苷酸切除机制来修复由致突变物质等其他因素引发的缺陷。
阿齐兹·桑贾尔年生于土耳其萨武尔,生物学家,专门从事DNA修复、细胞周期检查点、生物钟方面的研究。他花费时间最长的研究涉及光解和光激活的机制,对这些机制的探索已有近20年时间,直接观察到了光解酶修复胸腺嘧啶二聚体的过程。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本部分内容源自:新华社、Nobel